古典舞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研究

時間:2022-09-03 11:04:50

導語:古典舞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典舞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研究

一、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相對應的重要性

劉建老師在《中國古典舞的危機與美學金規(guī)則的確立》一文中說到,“它以風格性的身體呈現(xiàn)著某種特定文化的積淀,并且能夠在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縱軸上連綴起許多代表舞蹈史轉折階段的經(jīng)典之作,一直傳承到今天。”②所以說中國古典舞并不是簡單的古代舞蹈一詞就能涵蓋的,古典舞的舞姿里還凝聚著歷代古典舞蹈的風華,展現(xiàn)著歷代古典舞蹈的遺韻。宏觀上說,中國古典舞更是古典文化在當代某種程度上的呈現(xiàn),將時代主流審美與古典舞特有審美規(guī)范有機結合,使得中國古典舞在當今社會無論是在教學、創(chuàng)作、還是舞臺表演方面,都取得了質的飛越,得到國家重視,成為具有歷史經(jīng)典意義的國家與民族傳統(tǒng)的標志性舞蹈。中國古典舞屬于舞臺表演藝術的一種,因此其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為了令舞蹈作品在舞臺上有更完美的呈現(xiàn),這就要求舞臺下的課堂教學訓練與表演性應緊密結合,使兩者之間達到相輔相成、相生相榮的辯證關系。中國古典舞課堂上的教與學通過對單一古典舞元素的學習,經(jīng)過復雜、綜合化的演變訓練,在戲曲、芭蕾、武術中探索,再運用編導的編創(chuàng)手法,使古典舞元素不斷的更新變化,賦予古典舞作品獨特的生命感,找到了中國古典舞作品自己的位置。只有在很好的綜合性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中國古典舞的舞臺表演才能綻放出別樣的精彩。通過課堂系統(tǒng)的訓練舞者的身體素質,規(guī)范其肢體的姿態(tài),培養(yǎng)舞者“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中國古典舞精神,以期達到古典意韻所要求的“形、神、勁、律”。在解決了肢體所要求具備的條件之后,才好在藝術實踐中融入情感,展現(xiàn)“古典美”。這,就是課堂教學之于舞臺的重要性。放觀古典舞舞臺的呈現(xiàn)從初期的《金山戰(zhàn)鼓》到中期《扇舞丹青》,再到后期《愛蓮說》等作品,都見證著中國古典舞課堂與舞臺交融共進的步步變化。舞蹈這門藝術學科本身就十分重視實踐與教學的和諧統(tǒng)一,把課堂教學訓練與舞臺表演做到有機結合,形成中國古典舞特色的一體化,把創(chuàng)作、教學和表演都融匯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fā)揮其課堂教學訓練和舞臺表演的能動性,由此實現(xiàn)舞蹈的價值追求,培養(yǎng)“高精尖”的舞蹈藝術人才。而舞臺表演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反饋。在作品進行與欣賞者的精神溝通后,體現(xiàn)出舞者對作品的把握,舞者肢體問題的利與弊,情感表達的收與放,能夠在舞臺上清晰的展示出來,另外舞臺表演可以激發(fā)舞者在課堂教與學難以找到的表現(xiàn)力與潛能。說到中國古典舞課堂與舞臺的相互關系,其一是兩者孟不離焦般的親近。在中國古典舞課堂教學(基訓課、身韻課、技巧課、劇目課)中主要是傳授舞蹈的基本表演素材,通過一定的訓練要求達到訓練目的,同時采取各種方式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舞蹈表演的機會,讓課堂教學知識運用到舞臺表演實踐中去,用實踐結果促進教學的再提高。其二是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舞蹈藝術理論的構建,知識的掌握和精神的升華。

二、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相互關系的體現(xiàn)

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作為兩個密不可分但又相對獨立的體系,就像牙齒和嘴唇,一個支撐了基本構架,一個組成了完整形態(tài),利用相互作用的特性,達到“外觀綿軟松弛,而‘氣’、‘力’以梗在內(nèi)運行”的中國古典舞特色特征。辯證地說,課堂里的教學訓練是為舞臺所服務的,也就是第一步,舞臺體現(xiàn)則是第二步,而舞臺呈現(xiàn)又是課堂教學的最終宗旨。課堂在中國古典舞體系中的作用不僅僅是為了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實現(xiàn)古典舞舞臺化的性質,同時,舞臺表演也是檢驗課堂訓練結果的重要途徑,它反作用推動了課堂教學,由此課堂與舞臺兩者之間的關系相生相榮,不斷運動,促使中國古典舞依靠自身獨特的藝術內(nèi)涵健康發(fā)展,達到與各元素的相因相生,共成體系。(一)課堂教學服務于舞臺表演。課堂教學服務于舞臺表演,也就是說舞臺是第一位的,同時說明,課堂教學是舞臺表演的基礎,沒有科學系統(tǒng)化的課堂教學,就沒有成功的舞臺表演。另一方面來說,課堂教學也具有指導舞臺表演實踐的作用,其訓練意義在于為了更好的舞臺呈現(xiàn)。首先,中國古典舞課堂教學是舞臺表演的基礎,在課堂當中教學是學習知識的過程,能夠將古典舞規(guī)范、系統(tǒng)化的知識通過課堂的指導,充分傳遞給學生,這是舞蹈課堂教學的重點。古典舞的課堂教學又包含著舞蹈理論知識的傳授和舞蹈實踐的指導,將理論知識應用到舞蹈實踐中,從而不斷充實理論體系,形成一整套的舞蹈實踐,用以促進舞蹈舞臺表演的健康發(fā)展。其次,從根本上說,在課堂化的教學訓練當中更注重的是身體素質的開發(fā),在解決單一元素對于身體的改造之后,組合性的內(nèi)容逐漸出現(xiàn)遞近。在身體素質達到中國古典舞所要求的基礎時,解決氣息、韻律等問題,內(nèi)外兼修,把握中國古典舞中“擰傾圓曲”、“形神勁律”、“虛實結合”、“象外之象”的運動規(guī)律。把“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形與神合”的氣質要求,從內(nèi)到外的找到感覺,這些都是應該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中國古典舞的課堂教學,不僅為舞臺表演提供了基本的語匯基礎,而且還有技術技巧的能力支持和表演經(jīng)驗的傳達。例如女子三人舞《金山戰(zhàn)鼓》,其中對戲曲舞蹈的身法元素的運用,沒有扎實的課堂訓練,是無法把情感與表演完美融合的。通過在課堂教學訓練中,把單一的肢體動作與氣息、韻律配合的技法演化到練習性短句,再到形成富有情感的表演性組合,最后使得課堂組合過渡到舞臺表演綜合性上,以體現(xiàn)古典舞特有的傳情達意方式?!督鹕綉?zhàn)鼓》的人物塑造利用課堂習得的身法、動作等,著重刻畫人物內(nèi)心世界,大膽打破固有的中國古典舞程式,從而構成完整的情節(jié)故事舞蹈。在彰顯人物形象特點時運用“閃身掏手”的舞蹈動作,就是在借鑒戲曲中“云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轉化成舞蹈意蘊美。另外,在道具的選擇上,結合舞者扎實的課堂訓練成果,創(chuàng)造出許多戰(zhàn)鼓上的技術技巧,如鼓上前橋、小五花擊鼓、后橋下鼓等,令舞蹈極具觀賞性,也突出了其主題思想,營造了舞蹈所需的激戰(zhàn)氛圍。通過大幅度的時、空變化,融入當代人的思想情操,突出展現(xiàn)了延心、延肢、延情的中國古典舞精神。又如于2009年首演的古典舞《愛蓮說》,作品從頭至尾層次清晰,結構緊密,一朵少女形象的蓮花貫穿始終。其中融入了大量的軟度和技術技巧,如作品收尾的搬后腿接下腰,結合干凈利落的舞蹈動作,行云流水般把作品情緒不斷升華,推至高漲。舞蹈巧妙的運用舞者的肢體展示了中國古典舞所特有的身法韻律和審美風范,以此為基礎使得動作舒暢,有延續(xù)感,刻畫出人物心理,達到“舞中有情,融情于舞”。由此可以看出,完善的課堂教學體系可以解決舞者肢體基本問題,為良好的舞臺表演打下扎實的基礎。中國古典舞無論是在基礎元素、技術技巧、劇目形象以及藝術表現(xiàn)力等方面的訓練,都應該是在課堂上就解決的問題。平時課堂教學的訓練不僅是身體基本素質的訓練,同時還是對劇目舞臺表演技術進步的強化訓練,通過對各種表演風格的掌握和訓練,各種難度表演動作的適應,人物心理刻畫和故事情節(jié)表現(xiàn)的領悟,完成從課堂到舞臺的過渡。舞臺表演經(jīng)驗的積累和成熟主要是靠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長時間的訓練和總結來實現(xiàn)的。反過來看,課堂化訓練則為舞臺表演提供了豐富的表演經(jīng)驗。(二)舞臺表演推動于課堂教學。舞臺表演作為檢驗課堂教學核心的成果展現(xiàn),是課堂訓練結果的體現(xiàn),又起到了督促課堂訓練內(nèi)容豐富的作用,兩者和諧統(tǒng)一,相互作用推動著中國古典舞發(fā)展的腳步。可以說舞臺表演的重要性,一是把中國古典舞基礎元素、語匯與當展相結合,推陳出新;二是對課堂教學訓練的成果進行檢驗。在舞臺表演實踐中,豐富了課堂所學不到的實踐經(jīng)驗,更好的提升了舞者自身的舞蹈表現(xiàn)力、創(chuàng)作力,以及對舞蹈作品的熟練掌控性,使其在得到藝術修養(yǎng)提高的同時,作用于課堂教學,通過不斷的經(jīng)驗總結,探索創(chuàng)新,更好的開發(fā)自身潛質,提高教學質量。古典舞作品《扇舞丹青》就是一個把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很好結合的例子。通過舞臺表演這種特殊的訓練,使得舞者更好的理解中國古典舞精神,培養(yǎng)其完美的舞蹈感覺,不僅僅是在課堂的訓練中“跳”舞,更是加上情感與服裝、道具、舞美等多元素,多角度,全方位的充分展現(xiàn)舞蹈這門綜合藝術的審美性。舞者用一把折扇,將中國傳統(tǒng)的劍文化、書法文化和扇文化巧妙的結合和運用。首先《扇舞丹青》在道具的使用上借鑒了課堂中———劍的技法,這就是舞臺實踐對課堂訓練的一個發(fā)展。其次舞者扎實的基本功與扇子相輔相成,靈活運用,使得兩者相互配合,可謂是天衣無縫。再者說技巧部分的運用,十分合理細致,盡管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技巧,但銜接得絲毫不顯生硬,多次出現(xiàn)的跳躍、旋轉、翻身等技巧都不露痕跡的融在動作中,借動作之余力完成了技巧,彌補了以往大部分古典舞中技巧與內(nèi)容脫節(jié),與感情分離的不足。所以說整個舞蹈對舞者的軟度、能力、控制力以及舞蹈感覺要求嚴格,檢驗了課堂教學成果,同時進一步升華其精湛的舞蹈表演功底。古典舞的繼承和發(fā)揚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因此,課堂訓練能夠真正反饋到具體的舞臺實踐,實現(xiàn)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的相互印證。為此,我們?nèi)匀恍枰趯嶋H教學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對古典舞課堂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從最初人類內(nèi)心的那一下悸動,到日常生活中所積攢到歲月里的感動,隨著時間的緩緩流動,生命的力量也在盈盈顫動。人們通過強大的感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若說到當今中國古典舞,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兩方面面臨的現(xiàn)實意義,就是前期兩者的關系相互依賴,關系密切,處在一個唇亡齒寒的狀態(tài)。之后,伴隨著時代的潮流,中國古典舞課堂與舞臺的發(fā)展,過渡到了一個相對獨立的關系,舞臺表演呈現(xiàn)不再緊緊依附于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顯得越發(fā)的變形、充滿臆想,從而脫離了課堂中的模樣,于此在動作意識流的軌跡中越行越遠。但歸根結底兩者關系體現(xiàn)的“遠”與“近”,終究不應脫離中國古典舞的審美意蘊與價值取向,相信“花開有意,清風無痕”,中國古典舞這個有著無限前途的事業(yè),必將向著世界,向著遠方,展翅馭風。注釋:①江東:《古典舞新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年版,第61頁。②劉建:《中國古典舞的危機與美學金規(guī)則的確立》,舞蹈中國,2015年5月,第57頁。

參考文獻:

[1]江東:《古典舞新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年版。

[2]李苗苗:《中國古典舞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的關系研究》,《時代教育》,2017年6月。

[3]趙青:《中國古典舞課堂教學與舞臺創(chuàng)作的承接關系》,山東大學,碩士論文。

[4]鄭麗紅:《中國古典舞課堂教學與舞臺創(chuàng)作研究》,《長治學院學報》,2015年6月。

[5]孫穎:《中國古典舞評說集》,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陳迪 單位:山東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