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中小學語文教師人格魅力的作用論文

時間:2022-09-14 06:24:00

導語:德育教育中小學語文教師人格魅力的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教育中小學語文教師人格魅力的作用論文

摘要:關于人格,雖然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有廣泛的使用,但卻很難為之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一般趨向于認為,人格是指個體在適應環(huán)境時所形成并顯示的獨特個性。它是在個人的生理基礎上,在環(huán)境、遺傳、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心理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無數事實證明,優(yōu)秀教師往往是學生模仿、學習的最直接、最具體、最生動的榜樣和道德形象。

關鍵詞:教師人格力量;教育任何一種社會職業(yè),都沒有像教師這樣受到來自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的高期望和嚴要求的約束。這一方面體現了教師的職責及其這職業(yè)的角色特征,另一方面,也應歸結于優(yōu)秀教師所具有的人格力量的影響。

一、語文教師人格的教育價值

由于教師特定的社會角色及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其人格特點及教育方式和態(tài)度對受教育者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給予學生的人格形成上的影響,無論是在學科指導方面,還是在生活指導方面,凡是同學生有關的地方,無一不表現出來。

教師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但是其教學方式是可以探討的。即通過教學使學生學到取得最優(yōu)效果的途徑,以及在班級教學的場所里,使學生通過同教師、同學的互相接觸來發(fā)展自己的人格。教師應該采取怎樣的行為,才能給予學生人格形成的正面影響呢?筆者覺得應注意:

(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從認知和智力開發(fā)的角度來看,學生既是認知主體,又是發(fā)展主體;從德育角度來講,學生既是受教育的主體,又是健康成長的主體。學生是主體,就是說他們生來就蘊涵有一定的獨立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是,要靠語文教師引導才能使學生固有的“四性”表現得當。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力量。

(二)運用現代教學理論和技術。在教學中多用啟發(fā)式、情感式、多向式、開放式。通過現代教學技術的使用,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理解基本原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引導學生人格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三)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如下能力:自學能力;搜集、整理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比較鑒別、判斷是非的能力;應用歷史的、全面的、發(fā)展的觀點,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等等。提高能力也是對學生人格的正面引導,因為能力是人格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想辦法提高學生能力應該是語文教師工作的一個重點。

(四)落實教材教學中的德育功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挖掘新教材的思想性。通過語文課程學習,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學生老是認為教師在嚴肅地教育他,而處于被動受教育的地位,就會產生壓抑、拘束和受約束感,會在無形中造成心理屏障,從而教育效果就會違背初衷,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厭倦、冷淡、消極、不屑、不滿,乃至產生對立抗拒情緒。

二、教師的人格差異及其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

教師對語文教學的領導方式是不同的,從而顯現的人格力量也不同。我國的錢家榮學者認為,教師的人格結構也分為三種,即父母態(tài)、成人態(tài)、兒童態(tài)(PAC)結構。公務員之家

父母態(tài)(Parents):以父母態(tài)為主的教師有明顯的優(yōu)越感和權威感,往往憑主觀印象和經驗辦事,在課堂上常用命令方式。學生是畏懼和被動的,會抑制他們對舊知的回憶、新知的理解和深入思考,學習達不到高效高質。

成人態(tài)(Adults):以成人態(tài)為主的教師具有客觀和理智的特征,善于把握過去的經驗,估計各種可能性,作出合理的決策。他們對學生既寬容、鼓勵,沒有框框限制,又有明確的指南和幫助,采用民主型的教育行為,因此常有理想的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在這種人格態(tài)下,由于鼓勵并允許學生的參與,又能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因而學生的學習是低耗高效,最大限度地達到目標。

兒童態(tài)(Children):以兒童態(tài)為主的教師像兒童那樣沖動、沒有主見,遇事畏縮,優(yōu)柔寡斷;他們的學生往往無所適從,情緒不穩(wěn),紀律松懈;在這種人格態(tài)下,由于缺少行為監(jiān)控和指導,激不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差,學生也很少有創(chuàng)造性。

民主型、成人態(tài)的教師是“促進”作用;而輕微型、放任性的教師,由于其人格的不良態(tài),必然影響學生的行為和課堂心理氣氛,影響學生的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影響學生的社會適應力以及人格、道德的發(fā)展。因此,每一個教師都應注意完善自己的人格,把對學生的不良影響轉變?yōu)閮?yōu)良人格的促進作用。

三、教師人格的完善

(一)教師是普通社會群體,卻應有獨特、豐富的人格特點。教師在和學生的接觸中,不僅用自己的人格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形成,而且也是通過教育工作,體驗到自己的人格深化的存在。為師者,大都有這樣的共識:經過和學生幾年的相處,班級的整體風格就和班主任老師的外顯的人格極為相似了。

(二)教師應是傳統(tǒng)文化的承續(xù)者,也應是現代教育思想的實踐者。教師既是社會道德權威的代表,而同時又應是學生的朋友,教師必須重視自身道德行為的涵養(yǎng)及對學生的濡染作用,這也迫使教師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在承續(xù)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作一個現代教育思想的實踐者。

(三)教師人格特質的現實性和時代性。教師對學生具有非常高的威望,所以要時時刻刻注意完善自己的人格,作好影響源。另外,在工作中盡量多方面地把握每個學生的具體面貌,對每個學生分別提出具體要求?,F實性、時代性的人格特質應是新時期教師完善人格的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