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27 04:03: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育詩歌

篇1

教育存在的意義,一方面是為人的成長提供最直接最有意義的平臺,另一方面是提示教育的當事者――在人才培養(yǎng)的各種途徑中,教育永遠不可或缺,甚至起決定性的作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必須把人的成長,特別是人的精神成長放在首要的位置加以強調(diào)。因為,這是人的綜合素質(zhì)提高的基礎。

一個有覺悟的語文教師,倘若只停留在傳統(tǒng)賦予的角色意義的表層,那他的教育一定是沒有靈魂的。語文教師必須把拷問靈魂,點擊心靈,激發(fā)智慧,以及點燃智慧之愛,作為自己神圣的職責。

漢語是我們漢民族的母語,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語言。臺灣作家龍應臺有過一場“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的精彩演講,當說到漢語與英語的區(qū)別時,她分別用了“靈魂語言”與“工具語言”兩個概念,用以比較說明。她說“英語的提高,只是你如何把這個漢語所創(chuàng)造出來最精彩的東西輸出去的一個手段、一個辦法”,她還說道,“當你沒有所謂的中國文化情懷的時候,你如何產(chǎn)生出中國自己的當代”。其意思很清楚,是說母語之外的任何語言都不能代替母語;母語才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精神全部,一種恒久而不能逝去的文化情懷,一個最直接的,無可替代的,關(guān)于人的精神存在的家園。

韓軍在《母語教育實質(zhì)就是精神教育》一文中寫道:“語言是人的精神的最基本的構(gòu)成物。沒有語言就幾乎沒有人的精神。語言是‘人的精神本體’,因而語文教育實際就是‘精神培植’‘精神教育’?!保ā墩Z文學習》2000年第6期)這里所說的“精神培植”,顯然強調(diào)的是語文教育本質(zhì)的回歸,即必須通過最能體現(xiàn)語文教育靈魂的詩歌教育,使語文成為真正的母語教育。必須說清楚的是,這里所說的“詩歌教育”概念中的“詩歌”一詞的含義,并非單指通常所說的與小說、散文、戲劇等并列的文學樣式,而是指朱光潛先生所說的具有“詩的特質(zhì)”的“純文學”(朱光潛《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yǎng)》),即“詩歌教育”就是“文學教育”。

在當下,人們往往試圖通過對技術(shù)與形式的沒有限度的實驗與翻新,來填補心靈的空虛,顯而易見,這只能是徒勞無益而又無望的工作。如此艱難與軟弱的探尋,人們身后的缺口與漏洞將會越來越大,人們心靈的創(chuàng)傷就會越來越嚴重,注定這是一場沒有結(jié)局又不易停止的游戲。隨著游戲的實施與演進,人們急切渴望規(guī)則改變的同時,更期望內(nèi)容有實質(zhì)性的改變。

好在新課程來了,好在語文一直存在,好在詩歌教育一直未曾離席。詩歌教育更關(guān)注人的存在,特別是更關(guān)注人的精神存在。作為在者的人,他的自由程度一定與他對自己靈魂的關(guān)注程度成正比例。關(guān)注靈魂,就是要清醒地認清自己的當下,特別是當下靈魂受羈絆的程度。帶著軀體的牢籠,人永遠是被放逐于途中的。

這使我想到“戴著鐐銬跳舞”(聞一多語)這一話語。雖然,聞一多先生是用這個譬說來解說新格律詩的,筆者在此借以形容當下人“存在”的真實狀況,應當還是中肯的。筆者曾有詩句“舞者,旋轉(zhuǎn)如陀螺”“蝸牛被家押解著,四處流浪”“一匹雪白的白馬,在白雪中雪白”“那些飛來飛去的飛鳥,在找尋自己丟失的翅膀”……凡此種種,企圖闡釋的無非是筆者作為一個真實的存在者,現(xiàn)實的親歷者,又是一個“他在”的觀察者,在世俗中存在的孤寂與無奈,以及在孤寂無奈中前行,在前行中故作堅持、堅忍、堅強的深切體驗。

詩歌教育的靈魂就在于培植在者的精神之根。作為在者的人,只有經(jīng)過自己的不斷思考,不停反抗,不懈努力,不息奮斗,才能明確自己的目標,才能感知自己的存在,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把根留住,才能有可能使自己在以后的風雨人生中活得堅定,不妥協(xié)、不氣餒、不動搖;才能突破自我的束縛,萌生個性的嫩芽,舒展生命的綠葉,才能綻放絢麗的花朵,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

時至今日,關(guān)于人自身的種種問題仍然是懸而未決的,這足以證明,問題的價值遠遠大于答案的價值。筆者始終認為,人的最大問題就是關(guān)于讓人能夠真實地自由地言語的問題。有聲的、無聲的、世俗的、詩意的――所有關(guān)于符號的呈展與創(chuàng)新,都與思想相關(guān)。

法國哲學家利奧塔早期十分認同的現(xiàn)實批判,他自始至終都關(guān)注著人的“現(xiàn)代性問題”,憧憬著人存在于世界的未來圖景。他說:“語言不是一個‘交流’的工具,它是極其復雜的由用語的領域形成的群島?!保ɡ麏W塔《后現(xiàn)代性與公正游戲》)語言既然不是一個“交流的工具”,那它到底是什么呢?――它,只能是思想。

始終叩問教育真諦的筆者,試圖通過詩歌教育的幽僻小徑,小心翼翼地觸摸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靈魂,這是自己語文教育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抑或境界。

筆者既是一個詩歌寫作者,又是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多年以來,有兩個問題,如同兩個幽靈――教育與詩歌,它們時時在我的心陸上游蕩。兩匹隱隱孤獨的狼,兩面鮮紅的大纛,在荒原上,長嘯,長飄。企圖占領的高地,常常被符碼的洪水淹埋。四面楚歌,到處擴散著營救的信號;十面埋伏,四周葳蕤著數(shù)字的荒草。什么是意義的存在?什么是存在的意義?什么是教育的真諦?什么是詩歌的靈魂?雅斯貝爾斯曾對教育有過精辟的論斷與譬說:所謂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保ㄑ潘关悹査埂妒裁词墙逃罚┖5赂駹栐柚蔂柕铝值脑娋鋺n傷而又期望地呼吁:“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保ê蔂柕铝帧对诿髅牡囊股隆罚┢鋵崳瑑蓚€問題合起來說,就是一個問題,即什么是詩歌教育的靈魂的問題。上帝早已死去,眾神依舊缺席,“我在”混雜于“他在”之中,符號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一個詩歌愛好者,一個語文教育者,如何自覺自渡,如何覺他渡他?

筆者所能做的,就是用詩人的清醒與睿智,以及語文教師固有的良知與擔當,去點擊、喚醒、牽引那些稚嫩的靈魂,使其境界有所提升,為“已然的人”向“應然的人”(馮友蘭《人生的境界》)的努力提供應有的幫助。

精神培植,絕對不等同于我們通常所說的思想教育。精神培植比思想教育更溫文爾雅,更具人性,更有親和力。思想教育當然也屬于精神教育的范疇,但思想教育,在總體傾向上顯得更生硬、更機械、更狹隘,急功近利的色彩太濃重,并且常常帶有違背主體精神、違背主體個性的強制特點;倘若處理不當,往往會造成學生情緒上的對立,形成逆反心理。精神培植就不同了,它針對的是語言傾聽者與言語學說者的生命主體,總是從情緒共鳴與心理認同方面入手,是針對人之為人的精神內(nèi)質(zhì)而進行的。所以,它更春風化雨,更潛移默化;精神培植往往促使人從“內(nèi)里”發(fā)生根本性改變,即人內(nèi)心的強大、生命的活躍、靈魂的高貴。

新課程來了,來得及時。新課程為的是生者,為的是在者,它關(guān)注的是在者生者的“當下”。必須進行課程改革,因為我們看到目前的教育使我們的孩子失去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東西,折斷了翱翔的翅膀,降低了生活的熱情,泯滅了天性中固有的樸素與美麗,塌陷了需要進一步開發(fā)、培養(yǎng)的創(chuàng)造才能與審美情趣的根基。逐漸變得庸俗與世故,變得冷漠與麻木,變得呆板與沉重。

創(chuàng)新既然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它是靈魂,那么,對于具體的個體生命而言,它肯定也是靈魂。靈魂,只有在教育,特別是在詩歌教育的不斷喚醒與不停牽引的實際作用下,才能得以提升,最終臻于至真、至善、至美的崇高境界。

篇2

一個沒有創(chuàng)新的民族就是沒有希望的民族。語文教學起著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的功能。因此,古詩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探究教與學過程中學習思路、學習方法、鞏固練習的創(chuàng)新,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開發(fā),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古代詩歌教學中,教師常常在課堂上將自己精心準備的內(nèi)容一古腦的“倒”給學生,而且往往把詩歌分解得支離破碎,作者介紹、解題、釋詞、譯句、分層、內(nèi)容、主題、藝術(shù)手法等無一遺漏,總結(jié)時也不會忘記來一句——“因此這首詩被人譽為……”這種程式化的教學忽視了詩歌本身個性的、豐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和內(nèi)涵,同時剝奪了學生對詩歌作為審美對象的感知,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及難能可貴的想象力。

通過教師的激情導入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

古典詩詞的教學,不僅僅有賴于教師具有相應的詩詞知識,而且倚重教師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營造閱讀氛圍的激情和感染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焙茈y想象,一個缺乏昂揚情緒體驗的教師怎能喚起現(xiàn)代中學生閱讀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類詩的激情。學生只有對閱讀材料產(chǎn)生“親近感”,才會排除各種無關(guān)因素的干擾,從而專注地投入到“傾聽”工作中去。如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以這樣設計導語:“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闭垎栠@首詩中的“三父子”是誰?(蘇詢、蘇軾、蘇轍)“一代蘇長公,四海名未己。投荒忘歲月,積毀高城壘?!痹僬垎栠@首詩中的“蘇長公”又是誰?(蘇軾)不錯,是蘇軾。我們今天就學坡的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正是坡在“投荒的歲月”里寫的,詞人坡因為被貶到湖北黃崗,一個當時叫黃州的地方。一般說來,被貶職總歸有點不太舒服,但是我們現(xiàn)在反過來審視這件事情,我們倒覺得坡的貶職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這樣以謎語形式開頭,一開始就調(diào)動了學生探尋答案的興趣,把枯燥的詩詞教學轉(zhuǎn)化成與學生的游戲活動,使教學活動在興趣中展開,然后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把有關(guān)文學常識再交待給學生,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教師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

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中,教師盡可能的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把文中的文字符號自由的重組畫面。該畫面自然也傾注了學生的情感.順而推之,為學生走進作者,縮短遠距離、長時間的背景代溝提供可能,讓學生去感受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和真實情感,進而達到我們的審美教育目的。如在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作者寫了九種不同的景物,卻不用一個連詞,而能巧妙地把它們組織在一起,構(gòu)成一幅優(yōu)美、柔和的畫面,渲染一種凄涼、蕭瑟的晚秋氣氛,并且含蓄地烘托出了羈旅之人的哀愁。這些正是本課的重點部分。這個空間的大背景是動靜互存,相互幫襯的:枯的藤、老的樹、小的橋、古的道、人的家為靜景,而昏的鴉、流的水、西風、瘦的馬為動景。中國民間諺語“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就是把人的生命律動喻成草木,榮于春而枯于秋,把自然的生命與人的生命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面對萬物生命的結(jié)束發(fā)呼“逝者如斯”(孔子語)的感嘆。這里的秋理應包涵生命之秋。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老師的引導下,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腦海里自然就會勾勒出一幅蒼涼、凄美的的畫面,從而受到美的熏陶。

篇3

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求中學生能“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好古代詩歌呢?我認為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那就是“朗讀”,“品評”和“背誦”。由于古代詩歌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較大,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方法傳授,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掌握學詩、品詩的方法。

第一階段:朗讀

關(guān)于朗讀,在這里我不想多說,讀,對于詩歌的意義,我想任何一個語文老師都知道它的重要性,“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人已經(jīng)給出了強有力的結(jié)論。

那怎樣朗讀更有效果、更能讀出詩的味道呢?在朗讀之前,做好以下準備:(一)查字典讀準音;(二)劃分好節(jié)奏;(三)把握準感情。從而為學生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之美做好準備。必要時教師可做好示范,以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這種抑揚頓挫的讀書方法,而且對此種朗讀方式感興趣。我相信,學生在這樣的朗讀聲中是能品出其中詩味的。

好的朗讀,也是使學生充分認識詩歌藝術(shù)力量的重要途徑。教學時,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使學生達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境界,才能更準確地體會文中的表現(xiàn)手法對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從而受到感染。在理解體會的基礎上,進一步使朗讀更準確,更富有感情,使聲音的高低快慢,強弱重輕,都能恰到好處,符合詩歌的語言規(guī)律,體現(xiàn)詩歌的語言美。

朱熹說過:“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庇纱说弥?,反復誦讀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鑒賞詩歌,還可以做到熟讀成誦,從而提高學生背誦的能力!

第二階段:品評

詩是一幅畫,畫是一首詩。

在朗讀的基礎上對詩歌的欣賞與評析,詩歌的意境是由情與景交融而出現(xiàn)的藝術(shù)境界,“情景者,境界也”,是通過對富有特征的事物的描繪,與詩人內(nèi)在的情感有機的結(jié)合而創(chuàng)造出來生動畫面?!熬场本褪窃娭忻枥L的具體景物和整體畫面,“意”就是蘊涵在這些景物和畫面中的詩人的思想感情。在詩歌中,有的以意取勝,直接抒發(fā)強烈的真摯的感情,如李白的《行路難》、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普賦壯詞以寄之》,有的則以境見長,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短短的五句二十八個字,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殘陽夕照,道遠村僻,游子思歸,悲緒四溢的秋野圖景。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并和學生一道,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繪聲繪色的描寫詩中整體畫面,激起學生的形象思維活動,再現(xiàn)詩中作者創(chuàng)造的意境,從而理解作者在詩中所描繪的生動畫面和寄寓的感情內(nèi)涵,在思想情感上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受到感染和熏陶。

例如,在學杜甫的《望岳》一詩時,我們假設一個場景:假如你現(xiàn)在就現(xiàn)在作者當時的地方,眼前同樣是泰山的此情此景,請用你自己的語言把你的所見所聞表述出來。很明顯,考生要想成功地完成這道題目,肯定得對全詩有個整體的了解。其中的“所見”,就是作者描繪的詩中的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和神奇秀麗的景色,而“所感”當然是作者所表達的敢于攀登人生頂峰的偉大抱負和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這樣一來,我們不但考查了學生對課本內(nèi)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這其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而創(chuàng)造力更體現(xiàn)在把詩與畫結(jié)合起來。語言的描繪把抽象的文字通過想象轉(zhuǎn)化為形象的畫面,但是畢竟文字的表達也有局限性,況且也不是每個學生都有這么強的表達能力。而畫畫卻是學生們喜歡的活動,盡管畫得不一定好,但只要形似即可,表意即可。畫面的布局,景物的設計,顏色的搭配,人物的衣著、表情等等都會融入學生個人對詩歌的理解和詮釋,不同的學生會賦予同樣一首詩歌自己獨特的感受,再現(xiàn)此景此情此意。教師在課堂上展示這些詩畫結(jié)合的作品,也可以使學生們互相借鑒,知己之不足!

第三階段:背誦

“詩”和“歌”合稱為“詩歌”,其實每一首詩都是可以唱的一首歌。

義務教育階段對詩歌的考查,還是停留在背誦默寫階段。即便這樣,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遺忘率很高,畢竟所學的詩歌離我們這個時代相當遙遠,想要學生真正感受領會到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死記硬背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

怎樣提高學生背詩的興趣呢?特別是一些較長的詩歌,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行路難》等等,對于一些文學基礎、理解能力相對比較弱的學生來說要一口氣背完,并保留在腦子里實非易事。八年級下冊的的綜合實踐“古詩苑漫步”給了我啟示:唱!羅文一曲《滿江紅》激情澎拜;王菲的《水調(diào)歌頭》委婉動聽;鄧麗君的《虞美人》哀怨惆悵……就連天王級的歌星周杰倫,在它所唱的歌曲中無時不閃爍著古典詩詞的影子。因此,在我的倡議下,把難記難背的詩歌用自己喜歡的歌曲的音調(diào)唱出來。如:白居易的《觀刈麥》我們就用周杰倫的《千里之外》來唱,不但瑯瑯上口,也讓學生們樂此不疲;有的干脆就用《但愿人長久》的曲又去唱《木蘭詩》的詞,用《在水一方》的曲再填上《關(guān)雎》的詞。當然,也不是每一首詩歌都可以找到合適又上口的曲調(diào),但只要我們用心去嘗試,總是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長此以往不斷積累,在潛移默化當中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魅力。

篇4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素質(zhì)教育;詩歌教學

一、課堂中對詩歌的朗讀,是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平臺

詩歌的美,不但在于內(nèi)容,也在于它的語音。在詩歌中,它具有節(jié)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特點。因此平時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語言是促進學生言語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教師必須能夠運用準確、清晰、形象生動的語言給學生進行示范朗讀及表述;指導學生誦讀,并且必須注意重音的處理,指出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關(guān)鍵字,就是誦讀時重音所在;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朗讀時要讀得鏗鏘動聽、扣人心弦,要把自己沉浸在詩的意境中,帶著學生慢慢地品味詩歌的內(nèi)涵,從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強了學生的記憶,再引導學生帶著情感去朗誦詩歌。這樣,學生的人生觀也會在這種閱讀中慢慢地得到提升,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鼓勵學生積極去觀察生活,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把他們寫成詩

中學語文的詩歌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想象體現(xiàn)在詩歌里,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高度的概括性和語言的省略,因為詩歌本身就是詩人借助非常精練的語言,用十分簡潔的詞語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將作者高度概括或省略了的生活內(nèi)容、人物形象以及詩歌的未盡之意,加以補充,使畫面完整、充實起來,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去想象。如,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的“愁”,作者用“一江春水”來比喻,形象、具體、逼真,把無形的“愁”擺到了讀者面前,使讀者能想象到,給讀者對其他抽象事物的理解以啟迪,撞開了讀者想象的大門。還有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對著面帶慍怒的老頭公然做賊,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搖大擺地走入竹林。這也需要我們學生展開想象:“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這說明什么?”說明他們的生活十分“貧困”,這樣教師再一點撥,學生就會想到安史之亂后民不聊生、天下貧困的整個局面。這些群童正是因為家境貧困,才會“當面為盜賊”,抱走那些今天視作垃圾的茅草。學生因此而悟到,這些正是結(jié)尾的伏筆,進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達“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現(xiàn)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最終為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

這樣學生就會在學習中放飛自己的想象力,也讓自己得到充分的鍛煉,再加上學生平時在生活中積極觀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動筆把自己的感想寫下來,這樣語文的能力就會不斷得到提升。

三、教師也要不斷提升、完善自己

人們常說:“學生需要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逼鋵?,教師就應該是一眼清泉。教師所講解的內(nèi)容不應該僅靠教材上的知識,也要為學生擴充相關(guān)的課外知識,豐富學生的視野。從這個角度講,教師就要不斷地充實自己、豐富自己。除了認真?zhèn)浜妹刻谜n外,教師也應該多去準備一些課外的資料。比如,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教師還可以借助網(wǎng)絡去查一些圖片和相關(guān)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同時,教師還要自己多角度地去閱讀一些中外名著,使自己的整體水平不斷得到提升。教師豐富的知識、獨到的見解、生動形象的語言不僅能活躍語文課堂氣氛,也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四、讓學生在詩歌的文化中,感受中國古代的文明

有人說:“詩歌是文學殿堂里璀璨的明珠,它撥動人們的心。她如絕美的天籟,拂去塵世的喧囂;她似千年的佳釀,蘊藏醉人的芳香;她如清澈的甘泉,滋潤干涸的心田;她似閃爍的星辰,照亮暗淡的夜空……”徜徉其間,我們的情感將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我們的思想將在孜孜求索中變得深邃。可見,如果開展古詩文誦讀,有利于學生吸取古代文化的精華,接受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明的熏陶,這關(guān)系到人的素質(zhì)和全面發(fā)展,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對學生的德育、智育,美育三個方面都有好處,對性格塑造也有幫助。

篇5

關(guān)鍵詞: 情感教育 詩歌 教學

一、情感教育的內(nèi)涵

情感是人們對于客體對象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態(tài)度體驗。關(guān)于情感教育的內(nèi)涵,我國學者魚霞在《情感教育》一書中做了這樣的界定:“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zhì),發(fā)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diào)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美感及勞動態(tài)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面發(fā)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庇纱丝梢?,情感教育是一種以態(tài)度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它能幫助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激發(fā)自己的情感,凈化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高級情感,從而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高度統(tǒng)一。

情感教育的實施不能局限于思想品德課或心理教育課,學校各門學科都包含著這方面的任務。同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充滿著很多的情感因素。新課標就指出,語文教學應堅持“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的融合。中學生應該“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以及健康豐富的情感,提高道德修養(yǎng)和探究能力,增強民族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而詩歌教學無疑為學生提供了培養(yǎng)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詩歌教學既是一種知識教育,又是一種審美教育,更是一種情感教育。古人常用詩言志,用詩言情,詩歌所具有的內(nèi)傾性、情感性和審美性,特別適合培養(yǎng)一種豐富細膩的感情與健康美好的人性,使學生形成豐富美好的情感,健康高尚的情操,最終形成健全人格。因此,通過詩歌來培養(yǎng)當代中學生情感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中學詩歌教學中情感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

詩歌是一種充滿靈性的藝術(shù),包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它能以其優(yōu)美凝練的詩句帶給讀者強烈的情感體驗,以春風化雨的形式,將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靈。

(一)培養(yǎng)學生熾熱的愛國情懷

著名學者楊叔子先生曾指出:“我們對青少年、大學生加強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精神,要有中華魂,要有民族根,而中華詩歌的主旋律和最強音就是愛國主義?!痹谥袑W詩歌教學中有很多愛國的詩歌,這些詩歌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的熾熱的愛國情懷。如著名詩人屈原在《離騷》里寫道:“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薄伴L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充分表現(xiàn)他憂國憂民,關(guān)心國家命運,關(guān)心人民疾苦。“詩圣”杜甫也總是把自己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他的詩作處處流露出熱愛祖國的赤子情懷。如《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作者目睹到眼前一片衰敗景象,不禁為戰(zhàn)亂未平、國勢危急而憂慮。當前我們的很多學生缺乏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成天“哈韓”、“哈日”,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把詩歌教學同愛國情懷融合起來,將愛國精神通過詩歌傳遞給學生,培養(yǎng)起學生的愛國激情。

(二)培養(yǎng)濃濃的親情

親情是建立在共同血緣關(guān)系上的感情,是人與人之間最真摯、最深厚、最穩(wěn)定的一種感情。它就像一把尺子,在任何一個社會,如果連親情都遭受到損害,那么其它一切美好的感情就更加岌岌可危了。在詩歌中有非常多濃濃的親情詩歌感人至深。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將慈母博大、深厚、溫馨的愛心與兒子的孝心交融互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也寫出了兒子對母愛的理解。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道:“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登高,思念父母兄弟,由此而擴及“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千古絕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共同心聲?,F(xiàn)在的中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受父母長輩的寵愛,對此習以為常,認為別人為他們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事。因此,教師應該將情感教育貫穿于教學之中,在教學中聯(lián)系實際生活,引導他們理解詩歌中那份濃烈的至愛親情,讓古詩那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去感染他們,使他們學會尊老愛幼,關(guān)愛家人,理解并孝敬自己的父母。

(三)培養(yǎng)真摯的友情

朋友是一個人一生中重要的財富,古代有非常多優(yōu)秀的詩歌中都表達了朋友間真誠的關(guān)懷和深厚的情誼。李白在《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真情表露;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里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表達了依依不舍;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里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達了深切關(guān)懷等等。當今中學生很重視友誼,也很渴望得到友情,但是卻不明白何謂真正的友誼的困惑,以為友誼就是那種幫忙打架出頭,誤解了真正的友誼。教師可以通過詩歌的情感教育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友誼觀,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揭下蒙在友誼身上的那層虛偽面紗,讓學生知道真正的友情就是要懂得真誠的關(guān)心、幫助朋友,而不是互相利用。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所謂的審美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或?qū)ο蟮拿赖奶卣鞯那楦畜w驗,是人對審美對象的一種主觀態(tài)度,是審美對象是否滿足主體需要的反映。詩歌是一種高品位的藝術(shù),詩以其精煉的語言、深邃幽遠的意境可以使人充分欣賞到生活中千姿百態(tài)的包括哲理的美和情感的美,所以說詩歌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功能,中學語文課程應關(guān)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痹谠姼杞虒W過程中,教師應把蘊含在其中的美感充分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在愉悅的審美滿足中接受知識,又能接受教育。

三、中學生情感教育的詩歌教學途徑分析

筆者根據(jù)多年的一線教學經(jīng)驗,建議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對學生進行詩歌情感教育教學。

(一)反復吟誦,體會詩意。

朗讀是學習各種文體都需要的教學手段,在詩詞教學中尤為突出。通過反復的吟誦可以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教學實踐證明,一首優(yōu)美的詩篇,如果沒有好的誦讀,就無法讓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很難有較強的感染力。如讀李清照《聲聲慢》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從循環(huán)動聽的疊字、緩慢低沉的節(jié)奏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詩人那無限凄涼、悲苦、空曠、寂寞的心境,我們讀著讀著,仿佛看到文本的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咬著牙根咽下的淚滴,仿佛聽到作者那哽咽吸泣的聲音,仿佛感受到詩人尋來覓去的沉重而遲緩的足音,從而體味到一種走月流云的音韻美,置身于一種反復回旋的抒情氣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吟誦詩詞,深入分析,以作品情境作為情感的依托,以自己的主觀感受、理解為情感觸發(fā)點,迸發(fā)出靈動的創(chuàng)造力,讓思想感情處于積極的運作狀態(tài),“情發(fā)于中而聲應于外”,虛心涵泳,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讓學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動。

(二)琢磨字詞,品味詩意。

詩歌的篇幅短小,用字少而精。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欲領悟詩歌的詩意,就要分析一些突出的字詞的豐富表現(xiàn)力,領悟詩人在煉字上的技巧。文有文眼,詩有詩眼。如教學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時,可請一名學生朗讀,讀后請大家評一評:“大家覺得他讀得怎樣呢?好在哪里?”若學生讀出了感情,教師就可以順水推舟問:“你覺得他讀出了哪種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個詞概括呢?”明確是“別”字后,教師就可用“別”字來繼續(xù)引導:“作者通過哪些‘別時景’來表現(xiàn)‘別時人’之‘別時情’呢?讓我們一起來細品”。又如教學崔灝的《黃鶴樓》時,教師可以說:“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聯(lián)都寫了一個‘空’,對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導學生體味首聯(lián)所嘆之“樓空”、頷聯(lián)所寫之“天空”、頸聯(lián)所繪之“洲空”、尾聯(lián)所愁之“家空”,觸摸作者空虛、惆悵、傷感的心境。古典詩歌的語言極為精練,內(nèi)蘊豐富,言簡意賅。為達到最高的境界,詩人嘔心瀝血。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等都是煉字的明證。因此,學習古典詩歌,應該首先讓學生體驗詩歌的語言美,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理解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美,提高文學素養(yǎng)。

(三)意象分析,領悟情感。

文學作品能夠深深打動讀者,是以它內(nèi)在的情感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而詩歌尤其如此。詩歌的情緒,往往是通過基本單位――意象表現(xiàn)出來。因此,意象是詩歌情感的載體,欣賞詩歌首先就必須把握詩歌的意象。如我在講解《沁園春?長沙》時,先要求學生逐一找出詩歌中出現(xiàn)的意象:層林、湘江、百舸、雄鷹、游魚等,并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色彩絢麗、動靜結(jié)合的湘江秋色圖情境再現(xiàn),然后提問:作者為什么要大力渲染秋天欣欣向榮的景色?作者在這些景物上面寄寓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通過學生們對意象的賞析,就不難看出一代偉人對中國命運深沉的思考,學生對詩歌的內(nèi)涵和意蘊就會理解得更加深刻。因此,在引導學生分析意象時,不必太注重“象”本身的特征,要注重“意”的內(nèi)涵――即對作品思想感情的把握理解。

綜上所述,在詩歌教學中上述幾種方法有時可以同時使用,有時可以側(cè)重運用其中一種或幾種方法。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審美是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的。在教學中如果能借助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教育,借助課文優(yōu)美的語言把蘊含的真、善、美發(fā)掘出來,從而激起學生的情感活動,使其思想上得到啟發(fā),感情上得到滿足,產(chǎn)生美的情緒體驗,這樣不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并且獲得應有的語文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并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久而久之,還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quán),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鄭麗琴.如何鑒賞詩歌的藝術(shù)美[J].新課程(教師版),2007,(10).

[2]陳水獻.古典詩歌與中學語文教學[J].中學語文,2007,(5).

[3]劉著.品味古代詩歌[J].考試(教研版),2006,(8).

篇6

在語文課堂上,我一直苦苦思考著這樣的問題:我們的語文教學到底是要教給學生們什么東西?到底是要讓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該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更易于接受,更樂于接受?誠然,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但是我們的語文教學的目的絕對不是培養(yǎng)工具。但由于某些語文教師對語文工具性的絕對認同,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過份的執(zhí)著于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傳授。因而,很多文質(zhì)兼美的文學性課文被肢解成為考點羅列的考試演練場所。事實上,這種人為的砍斫不僅使這些文學性的課文失去了它們固有的文學美質(zhì),而且使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因缺乏必要的訓練失去其生成發(fā)展的根基。更直接的問題是,我們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形式“一根粉筆一張嘴,重點難點加要點”的滿堂灌不適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常常是老師在講臺上唾沫橫飛,學生在課桌上呼呼大睡,這絕對是失敗的教育。

那么,如何把一堂語文課上得形象生動、引人入勝,如何把原汁原味的文學美感盡可能直接的傳達給學生,如何真正的從素質(zhì)教育上下工夫,如何結(jié)合多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打破原有傳統(tǒng)的“手寫式”教學方法,這些就是我們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下面我就以《木蘭詩》的教學為例,談談我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在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有關(guān)問題的一些想法。

《木蘭詩》是一首敘事詩,故事性很強,所以圖示法尤其利于講授此類課文。我采取的就是圖示法,用一幅幅圖畫來反映整篇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的講,就象小時侯我們看的連環(huán)畫,圖畫和故事情節(jié)聯(lián)系得十分緊密恰當,色彩豐富,形象直觀,符合初中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在觀賞圖片的同時不自覺的掌握了課文內(nèi)容。高爾基說:“藝術(shù)的作品不是用敘述,而是用形象、圖畫來描寫現(xiàn)象?!睆娏业母泄俅碳な箤W生甚至在尚未完成對課文原文的記憶之前已經(jīng)牢牢的記住了那幾幅圖畫,而圖畫又跟課文原文緊密相關(guān),學生在課后回憶的過程中就能根據(jù)對畫面的記憶追本溯源的回到課文本身上來。多媒體的性質(zhì)是什么?或許有很多老師都會回答:多媒體是教師講解演示教學內(nèi)容的工具。然而,這并不是完全的理解?,F(xiàn)代教育理論下教學媒體的性質(zhì)已經(jīng)發(fā)生的根本的轉(zhuǎn)變?,F(xiàn)代教育理論要求要注重對學生認知方法的培養(yǎng),教育技術(shù)的應用應能引導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探究和意義構(gòu)建的途徑獲取知識。也就是說,教學媒體應該是學生進行發(fā)現(xiàn)、探究、認識社會、接受新信息并最終完成進行意義建構(gòu)的工具,是學生學習的幫手,而不再是教師講解演示的工具。所以在每幅圖畫展示完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我又加入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總結(jié)及理解,并且用配圖文字的形式展示出來。這就避免了純粹用形象思維代替抽象思維,學生在接受具體而直觀的信息的同時,也在積極的進行總結(jié)概括等抽象思考,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的鍛煉。

比如課文的開頭部分,“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我就用兩幅圖畫來展示課文內(nèi)容(見圖一、圖二)

從木蘭停機嘆息引出母女對話,說明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從中看出木蘭深明大義,既體貼父親年老、家中無成年男子從軍的困難,又考慮到天子征兵是保家衛(wèi)國的大事,毅然決定代父從軍。(心事重重、軍情緊急、忠孝兩全、)

(圖一)(圖二)

課文的畫面感本身就具有藝術(shù)欣賞的價值,何況課文純粹是運用文字來達到畫面的效果的,所以展示范圖能夠很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通過老師的講解課文字句,學生能夠比較快、比較準確的掌握課文內(nèi)容情節(jié)。

如分析課文中“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這一段,因為是描述性文字,而且非常凝練卻又意蘊豐富,所以學生理解課文必須摻入自己的想象。這段文字雖寥寥數(shù)(圖三)

語,卻很具畫面感,生動形象的描繪出木蘭橫刀跨馬、飛度千山萬水的矯健英姿,凜冽北風傳送孤寂的打更聲,冷森森的月光映照著明晃晃的鎧甲,活脫脫一幅塞外戰(zhàn)地景致,正如(圖三)所示?!耙磺芯罢Z皆情語”,用邊地戰(zhàn)場的殘景來反映戰(zhàn)爭的冷酷無情、悲壯慘烈,同時又與“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的少女木蘭形象構(gòu)成強烈的對比,從而更加突出戰(zhàn)爭的殘酷性。有了畫面

的提示,學生的想象也有了一個大致的依據(jù),

甚至可以引發(fā)他們對戰(zhàn)爭場面更多的想象,

在他們的腦海里誘發(fā)更多的生動畫面,起到

“拋磚引玉”的作用。

同樣的,在課文主題的挖掘上,通過圖(圖四)

示法也能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如(圖四)所示,我們就能夠從畫面中木蘭的兩種不同裝束體會到她既有巾幗英雄的豪氣干云,又有纖纖少女的兒女情懷;既有對國家的忠,又有對父母的孝。這樣的人物形象就顯得十分的豐滿和富有人情味了。

另外,課文的審美價值不光是體現(xiàn)在畫面感上,文字的優(yōu)美也是審美的一個重要方面。課文文字的音韻十分和諧動人,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p>

等,無不鏗鏘流美,讀來使人有珠圓玉潤之感。

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象、文字等多種信息于一體,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fā)了學生對多媒體課的極大興趣,于是很多教師便在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課件中集中了大量聲音圖象信息,并在課堂上充分運用,但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讀書聲越來越稀小,以前的那種書聲朗朗的語文課堂在現(xiàn)在的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沖擊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勢。有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現(xiàn)代教育手段,還要不要花費課堂時間讓學生去讀?答案應該是不容置疑的。中學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通過教學活動的進行,促使學生的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發(fā)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中學語文教學。很多非語文學科的老師在聽了語文課之后都會說:現(xiàn)在的語文課已越來越不象語文課。這給只注重多媒體課件的多種信息的融合,而忽略了朗讀這一最能體現(xiàn)語文教學特點的課堂活動的教師提了一個醒。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應起主導作用,多媒體技術(shù)是為收到一定的教學效果而使用的一種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賴于多媒體技術(shù)而把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全部使用多媒體手段再現(xiàn)出來,那么教師就會成為多媒體技術(shù)的奴隸,只起到了播音員和解說員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師應有的主導作用。不能“為用多媒體手段而用多媒體手段”。多媒體技術(shù)可以提供聲、光、電等多種信號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顧實際教學需要,盲目使用各種媒體,使課堂中的信息過多過濫,則會造成無效信息的泛濫,同樣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僅不能輔助教學,反倒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篇7

關(guān)鍵詞:古典詩歌教學 加強 初中生 人格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9-0042-01

古典詩歌是我國文學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古典詩歌當中蘊含著我國古代人民無數(shù)的思想、情感和智慧。通過古典詩歌的學習,不但能夠讓學生學習我國古典文化中的精粹,而且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人格素質(zhì)。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優(yōu)秀的詩歌,這些詩歌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對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積極的人格品質(zhì)有著很大的幫助。

可是,目前很多教師和學生都囿于升學壓力的禁錮,在古典詩歌的教與學中更多的是注重識記和基本大意的了解,而對于詩歌中蘊含的豐富的感情卻都忽略了。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對李白的浪漫不羈、杜甫的憂國憂民、陸游的愛國情懷、柳永的纏綿多情等等都是一帶而過,而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如何應付考試上。筆者以為,這種做法與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素質(zhì)教育大相徑庭,詩歌最重要的魅力就在于詩歌本身的韻味和它蘊涵于詩歌中的情感,而我們進行詩歌教學的重點也不應該放在簡單而無味的背誦方面,而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詩歌去感受詩人的情懷,從而塑造學生健康積極的人格。

在古典詩歌教學中,加強對初中生的人格教育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何通過詩歌教學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人格教育呢?就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1 通過古典詩歌教學培養(yǎng)初中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我們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格教育,首要的就是要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愛國主義就是對自己的祖國充滿了熱愛和忠誠。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都把國家的事情作為自己的責任,為了國家前赴后繼,為了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熬柢|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在《白馬篇》中詮釋了何謂愛國。在初中的語文教材里有許多的愛國詩歌,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們對祖國的深情。唐代詩人陳子昂盡管深受排擠,可是仍然不忘國家與人民的安危,在《送魏大將軍》一詩中,他這樣寫道:“雁山橫化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而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更是把自己的命運緊緊地和國家聯(lián)系在了一起,他的許多詩篇都反映了安史之亂帶給人民的痛苦和災難,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拳拳赤子之心天地可鑒。明末將領文天祥,一曲《正氣歌》感天動地,為了國家大義,他寧死不屈,從容赴義。

在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這種愛國主義情感注入到學生的血液當中,從小培養(yǎng)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 通過古典詩歌教學培養(yǎng)初中生的社會責任感

現(xiàn)在我們很多學生也會說“我很愛國呀!我熱愛國家”等等話語,可是在實際上他們卻從來都意識不到自己肩上的責任,他們不關(guān)心國家大事,不關(guān)心身邊的人,他們關(guān)心的只是自己吃得好不好,穿得漂不漂亮,玩得開不開心,自私自利。究其原因,就是這些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

在我們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上,有無數(shù)胸懷國家安危的志士仁人,他們?yōu)榱藝液兔褡宓莫毩⑴c發(fā)展而奮勇拼搏,從古代詩歌中就可以可出他們那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語文教師就要通過古典詩歌教學,培養(yǎng)初中生的社會責任感。戰(zhàn)國時楚國大夫屈原雖然一生身處憂患之中,仍然吟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仍然記掛著楚國的興亡;范仲淹雖然數(shù)度被貶,可是依然堅持“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碧拼鸥﹄m然自己住著難擋風雨的茅草屋,可是心里想得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些古典詩歌,字里行間透露出的都是古代先賢那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通過教學,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們受到詩歌的感召,增強他們的責任心。

3 通過古典詩歌教學培養(yǎng)初中生的感恩之心

俗話說“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知恩圖報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由于現(xiàn)在的初中生獨生子女占大多數(shù),他們從小就收到了來自祖輩和父母輩的關(guān)心寵愛,在他們心中,其他人就應該對他們付出,就應該無微不至地給予他們關(guān)愛,這一切他們早就習以為常了。如果想讓他們以同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對方,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在他們心中根本沒有感恩之心。所以,語文教師在進行古典詩歌教學時,就應該引導學生去理解詩歌里面包含的濃濃的親情與友情,讓他們學會感恩,能夠孝順父母、關(guān)心他人。

篇8

關(guān)鍵詞:詩歌;教學;中職學校;幼教專業(yè)

一直以來,詩歌以其精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如:“大江東去浪淘盡”之豪情壯志之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寄情山水之章……值得后人千古傳唱。

是的,詩歌能點燃我們生命中的激情,并升華為情感價值和理性境界。而我們中職幼教的學生,由于其專業(yè)性,大部分都是十六、十七歲的女生,她們正值詩一樣的美好年華,對世界不乏激情與想象,這與詩歌本身所展示的豐富情感、生動形象、大膽聯(lián)想非常接近。同時,她們也對所學的專業(yè)——即將從事的幼教工作充滿了新奇、向往,而熟讀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歌情感,把握詩歌的方式方法等更是幼教專業(yè)教學的基本功。因此,筆者以“語文課為基礎課,需為專業(yè)課服務”的思路作引領,對詩歌教學在中職學校里幼教專業(yè)中作大膽探索:

一、明確詩歌教學的意義

中職教育普遍存在著重“技”輕“文”的現(xiàn)象,這往往使學生充滿“匠氣”而缺少“靈氣”。語文課作為基礎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zhì)、情感教育,以及審美能力等意義重大。尤其是語文教學當中的詩歌,能豐富人的內(nèi)涵,啟迪人的智慧,其中的情感真摯動人,辭藻耐人尋味,若能好好加以運用,將詩歌貫穿于文化課和專業(yè)課的教學中,以“文”促“技”,對我們的教學以及教育管理工作將會收到一定的成效。

二、肯定詩歌教學的作用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擁有三美:情感內(nèi)的含蓄美,音韻節(jié)律上的音樂美,意象意境中的繪畫美。

利用詩歌中的“三美”能引起幼教專業(yè)學生的共鳴,從而加強她們對本專業(yè)的熱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想象繪畫能力的提升。如在杜甫的《絕句》中,作者通過羅列“黃鸝”“翠柳”“白鷺”等具體景物,勾畫出一幅文質(zhì)兼美、意境深遠的情景。學習這部作品,教師應多從詩歌的“三美”效果引導學生,讓她們能明確感受到其中的顏色、數(shù)量、方位,以及字詞句中運用了完美工整的對仗手法,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審美感受,激發(fā)學習興趣,非常有利于學生的視野開闊以及幼教專業(yè)能力的提升。

三、探索詩歌教學的運用

近年來,我校每年都組織開展“中華經(jīng)典詩歌誦讀”活動,營造積極向上、清新高雅的校園詩教文化氛圍。活動中,幼教專業(yè)的師生全員參與,全情投入,詩教工作熱情日益高漲,氣氛濃厚。

1.組建組織機構(gòu),營造詩歌教學濃厚氛圍。

以文化教研組牽頭,與幼教教研組以及教務、學生科、團委等相關(guān)部門共同成立詩教工作小組,以詩教工作為抓手,實施我校幼教專業(yè)文化教育教學工作。尤其是幼教專業(yè)的班主任教師,利用班會、晨會向?qū)W生明確“不學詩,無以言”,幼教生更需要以傳統(tǒng)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養(yǎng)心靈等經(jīng)典詩歌誦讀的益處。通過宣傳,我校幼教專業(yè)中形成了愛詩歌、誦詩歌的濃厚氛圍。

2.構(gòu)建有效機制,引領詩歌教學順利推進。

(1)把經(jīng)典詩歌誦讀相關(guān)內(nèi)容納入幼教專業(yè)校本課程,如開設《唐詩宋詞鑒賞》《幼兒詩歌教學》等課,并以此推廣,把校文學社、朗誦社等社團活動課納入詩教計劃,確保至少每周2課時。

(2)明確詩教工作的重要意義,充分利用教研活動、專題講座加強詩教工作業(yè)務學習和培訓。以沙龍、網(wǎng)絡為載體,組織教師閱讀經(jīng)典原著,強化內(nèi)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zhì)。要求幼教專業(yè)校本課程每學期開設一節(jié)匯報課和觀摩課。

(3)語文組所有老師都是詩教工作的義務顧問與兼職指導。所有語文教師普通話水平都達到二級甲等以上,他們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能力突出,帶領幼教專業(yè)學生持續(xù)開展訓練。

3.注重方法指導,推進詩歌教學高效運行。

(1)每年學校舉行社團文化藝術(shù)節(jié),幼教專業(yè)的詩歌朗誦是必選節(jié)目。學生聲情并茂,以優(yōu)美的語言誦讀膾炙人口的傳世美文。通過活動,讓學生對經(jīng)典詩歌不僅是停留在記憶、欣賞的層面上,更要運用到實際的口語交際運用中。

(2)幼教本專業(yè)的學生不定期地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和朗誦比賽。作為幼教專業(yè)的特色活動,一年一屆的“誦讀詩歌,馨香校園”活動都煥發(fā)“新意”。我們深深感受到學生對幼教專業(yè)從入學時的不了解到漸漸的認同到熱愛,再到畢業(yè)時的專業(yè)水平的明顯提高。

(3)教師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作幼教專業(yè)的詩歌,在上幼教專業(yè)課的時候,利用課前時間,師生齊聲朗讀,強化專業(yè)教育。

篇9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詩歌教學 創(chuàng)新 對策

一、當前小學語文詩歌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目的過于功利化。雖然我國一再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貫徹實施,但是應試育觀念在傳統(tǒng)詩歌教學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為了提升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教師在開展詩歌教學過程中,只能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對于備考知識的傳授與強化方面,在詩歌教學中,將對于詩歌的解析轉(zhuǎn)化成為“填鴨式”的背誦與默寫課。而學生迫于老師、家長對于成績的過于重視,常常將重心放在英語、數(shù)學等成績提升較快的學科,從而淡化了對于詩歌的學習。

(二)詩歌教學的方法存在問題。不注重方法的改革,不講究上課環(huán)節(jié),就是老三套,死摳字詞,理解句意,總結(jié)思想,這個程序成了不少老師的一成不變的模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課內(nèi)古詩的教學絕大多數(shù)教師還是秉承傳統(tǒng)采用串講法,即按照逐字逐句地解釋,串講詩意,最后讓學生背誦默寫的步驟進行"而且,教學時往往不是從學生已有的基礎為起點,比如教學那些學生幼小時就接觸過,甚至能背誦如流的古詩(如駱賓王的《詠鵝》,李白的《靜夜思》等),教師仍然當作全新的內(nèi)容,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這樣,既浪費時間,效果又不是很好,其實教師可以采用自學點撥法,即讓學生先自學,然后交流,老師對難點進行點撥。

二、改進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對策思路

(一)更新科學教育觀。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低段詩歌教學時,要以辯證的唯物主義指導思想,以全面的、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觀點看待詩歌教學問題,不迷信專家,不盲從權(quán)威,不照搬名師,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遵循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古今中外的詩歌教學的經(jīng)驗要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更新觀念,改變思路:要從只關(guān)注教轉(zhuǎn)向不僅關(guān)注教,更關(guān)注學;要從教學就是教課文的認識轉(zhuǎn)向教材只是個例子,注重語言的運用等方面來。

(二)結(jié)合插圖,欣賞詩景。插圖不僅使課本更加漂亮,也使課文變得更加生動。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利用插圖,進行詩歌教學。例如教學《小小竹排畫中游》一課時,將理解詩歌與插圖相融合,用插圖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教學初,讓學生讀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句。先同學之間答疑,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作指導,借助插圖、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如,竹排,可通過看圖,讓學生知道竹排是用竹子扎成的筏子,是江南水鄉(xiāng)的一種水上交通工具。然后演示小竹排的活動狀況,讓學生知道順水流的意思。指導學生看圖或投影片,讓學生懂得密是樹木很多,一棵挨著一棵,而且枝葉茂盛再次出示插圖,讓學生感受江南魚米鄉(xiāng)像一幅美麗的圖畫,小小竹排就像在畫中游,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提升。

(三)將游戲模式用于小學詩歌教學課堂。針對小學生普遍愛玩且在課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現(xiàn)象,可以將游戲模式用于詩歌教學課堂之上,以使這一問題得到真正的解決。如《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教師可以在對詩中的意境進行分析之后,制作一些相同的面具來發(fā)給學生。然后將他們所站立的次序打亂,讓他們猜出周圍的人分別是誰。這樣一個貌似簡單的游戲,在將詩中的寓意進行簡化的同時,還能激發(fā)小學生們對于詩歌的喜愛。同時,教師也可充分利用小學生愛玩的心理特點,來創(chuàng)造游戲表演式的詩歌教學課堂。如胡令的《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釣,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詩中有“稚子”、“路人”兩個角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來對詩歌場景進行自由組合式的模仿表演,并對表演較為突出的同學予以相應的獎勵。這種游戲與表演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在達到教學目的的同時,也使教學質(zhì)量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四)激發(fā)興趣,善用詩歌。小學生年齡小,好動好奇,對學習目的、意義的認識比較空洞,仍然處在興趣階段。當他們對某一件事物發(fā)生濃厚的興趣時,就會非常興奮,思維也會活躍起來,注意力能夠集中,也就會富有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教科版小學5語文6教材中的詩歌能夠從同學們的實際生活出發(fā),用多角度、多層次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熱愛學習,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山村》(一年級上冊),因為小詩簡單易記,在20個字的五言詩里,就出現(xiàn)了一至十的數(shù)字,孩子們的興趣就會調(diào)動起來,會跟著吟誦。還可以加上童稚的各種動作進行表演,課堂氣氛自然而然的比較活躍,就像是一種課間休息。教材中的詩歌都是比較質(zhì)樸、活潑、純真、清新、朗朗上口,散發(fā)著迷人的氣息,在活潑有趣的同時,節(jié)奏明快,韻律感強,具有獨特的魅力,伴隨著孩子們健康成長,充盈他們詩化的心靈。

篇10

目前詩歌教學固定死板,不能發(fā)掘與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師生都不太重視詩歌,雙方都比較排斥詩歌。教師認為詩歌難以把握,不好教,將古典詩詞與其它文言文等同起來,認為只要講清楚字詞含義,學生能將古詩翻譯現(xiàn)代白話就可以了。現(xiàn)代新詩只要能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而學生看到詩歌就頭疼,十分討厭。就連作文考試說明中都要加一句“詩歌除外,文體不限”。在教學方法上依然像散文、小說一樣分析層次,概括段意,過多、過于瑣碎的分析講解使詩歌變得沒有一點趣味,原本是最富抒情意味和豐富意蘊的詩歌,卻被分解得不成樣子了。整個教學過程都以考試為最終目的。大部分教師都是根據(jù)語文新課程標準下的中考和高考試卷上出現(xiàn)的詩歌試題的題型而進行的針對性教學,使整個中學語文詩歌教學極富功利性、應試性。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一向都有寫詩、讀詩、評詩的傳統(tǒng),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呢?

2詩歌教學陷入困境的原因

筆者認為大致有如下幾個原因;

2.1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物質(zhì)化了。商品社會帶來的價值沖擊,使我們在面對一個物質(zhì)化的世界時變得更加現(xiàn)實,缺少詩意。詩人臧克家撰文分析認為,現(xiàn)在的文化快餐充斥文化市場,吸引了相當一部分青年讀者,而傳媒多樣化,信息化,特別是電視文化集視覺、聽覺為一體,給人以全方位的享受。青少年受其影響比較大。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李道英教授分析指出,現(xiàn)在的詩歌教育上,古典詩歌因其易讀易背性還好一些,而新詩在內(nèi)容形式和藝術(shù)上都不能迎合中學生的需求,切合不了他們的興趣點,更是不易被他們接受。

2.2現(xiàn)行的中學語文詩歌教學考慮更多的是應試性與道德說教,過多地分析與講解,喪失了語文的靈魂

當前的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主要還是對字詞句,篇章結(jié)構(gòu),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的分析,像一盆冰冷的水澆滅學生的情感火焰。有些教師講詩一句一句落實不夠,還要一個字一個字分析,實在是吃力不討好,在這樣的分析中,把詩情詩意詩韻全分析完了,更有甚者,還要用現(xiàn)代語法,現(xiàn)代修辭法去硬套,那就更是南輾北轍了。

2.3教師學識素養(yǎng)的貧乏

許多語文教師對詩歌教學的認識是陳舊的、過時的。平時,語文教師對詩歌的閱讀也是不多的,有時恐怕比學生還少。他們在教學時受教學參考書的影響,往往套用機械的教學流程,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切割了詩歌所蘊含的精髓、激情和韻味。

3中學語文詩歌教學的出路

3.1提高教師的詩歌鑒賞水平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愛好詩歌,然后才能教好詩歌。從孔子講授《詩經(jīng)》到“五四”前期,中國一直重視詩歌的教育功能,(五四”以后“詩教”傳統(tǒng)實際上難以為續(xù))。古今文人墨客都喜歡詩歌,并能吟詩作詞,我們雖不能人人會寫詩,但會誦詩,會教詩,卻是每位教師的必備素養(yǎng)之一。怎樣誦詩呢,那就是一定要讀出詩的節(jié)奏、重音、語速、語調(diào)和情感,這樣才有抑揚頓挫之美,詩的感情也會被表達的恰如其分,對學生也有示范和陶冶作用。對于學生來說,朗讀具有表情達意、喚起想象、增強語感,加深理解、鞏固記憶的作用。教師平時要多讀詩詞。讀的方面要廣,不只要讀詩詞,還要讀詩詞以外的文言典籍,讀現(xiàn)實生活的大書,即了解現(xiàn)實社會生活。象陸游說的:“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所謂“詩內(nèi)功夫”,指的是熟讀經(jīng)史,掌握詞匯、句法、聲律、對偶等的詩法訓練。“詩外功夫”主要是養(yǎng)成自己的思想、激情和理性。

3.2重視朗讀

學詩歌尤其要重視朗讀,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朗誦投入強烈感情,融入到詩歌當中,體會其意境。如果毫無變化,平平淡淡的朗誦,就不能通過抑揚頓挫的音節(jié)表現(xiàn)作品的內(nèi)涵,更不能體味詩歌其它方面的美。以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為例,第一節(jié)用五個意象寫祖國“數(shù)百年”的貧窮落后,美讀時,語調(diào)應偏于低沉哀婉,語速緩慢,第二節(jié)寫“千百年”來希望難以實現(xiàn)的痛苦和悲哀。愛之愈深,責之愈切,被壓抑和折磨著的情感更是熾熱如火,讀時,語調(diào)略高,語速略快,讀出詩人激憤、急迫的心情,內(nèi)心波瀾起伏的變化。兩個“祖國啊”,前一個可略為迂緩凝重,后一個則要提高聲調(diào),讀出呼喚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節(jié)寫煥發(fā)新的生機和希望,情緒強烈轉(zhuǎn)折,從低沉到開朗,從悲哀到歡笑,要用明亮的聲音和歡快的跳躍感來讀。第四節(jié)寫要為祖國做貢獻,美讀時要把握由上一節(jié)的快節(jié)奏的驚喜跳躍轉(zhuǎn)為較慢節(jié)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飽含深情的詠嘆。美讀時,教師要適當指導、點撥,學生要傾注自己的感情,這樣就很容易探求詩人內(nèi)心情感變化的脈絡和作品的內(nèi)涵。

3.3開設專題講座

教師可以適當?shù)亻_一些專題講座,來集中講授這些知識,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比如“意象”,首先給學生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學生讀完后,思考:全詩給你什么感覺?有的語感好的同學馬上就能回答:全詩籠罩著一種衰敗、凄涼、孤寂的氛圍。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樹”“、鴉”在現(xiàn)實中分屬植物和動物,本身并沒有感彩,但是它們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輯”(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觀事物了,而是帶有強烈主觀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謂意象就是內(nèi)在的思想情感內(nèi)涵和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tǒng)一。它有著濃烈的主觀意向和情緒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現(xiàn)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現(xiàn)陽光普照般的母愛“;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的“病樹”和“沉舟”也不是現(xiàn)實事物的真實寫照,而是詩人惆悵而達觀的思想表現(xiàn)。有時,我們能看到用一種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來表達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體現(xiàn)。“鳥”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戀情、婚嫁有關(guān),如“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孔雀東南飛”“;雨”的意象往往和離情別緒,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簾外雨潺潺”“;月”這個意象往往和思鄉(xiāng)懷遠有關(guān)“,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春花秋月何時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了解這些原型意象的意義,對認識和把握作品的內(nèi)涵有著很大的幫助。意象不但有傳統(tǒng)的色彩,而且有詩人強烈的個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馬”是一匹負重受壓、苦痛無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掙扎的老馬,它不同于曹操筆下的雖已伏櫪志在千里的“老驥”,也不同于曹植筆下那“飾金羈,連翩西北馳”的“白馬”。同時,詩人們用意象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

3.4介紹相關(guān)背景

雖然我們一般在上課時是不提倡對作者和時代背景做過多的介紹,但詩歌教學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要想真正的讀懂一首詩,一定要會知人論世。孤立地看作品,有時就很難把它讀透。因此,在初次接觸這位詩人的作品時,不妨多花點時間介紹詩人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其人其事。比如說,講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應該首先比較全面地介紹蘇軾所處的時代特別是蘇軾的生平、思想和個性,努力還原出北宋那個特定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環(huán)境和在這個具體環(huán)境中生存、思考和寫作的活生生的蘇軾。因此,我們在這基礎上來學習他的作品,學習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了。